无视双十一:建立“需求”大于“价格”的消费观

字号+
字号-

淘宝“双十一”热销说明一个道理,消费者对短时间内快速下降价格的商品没有抵抗力,以至于暂时忽略了商品的实用价值。这是为了享受打胎优惠专门去怀孕的节奏。哈哈!

无视双十一:建立“需求”大于“价格”的消费观

先从一件小事说起。

暖手同学对日本料理情有独钟,上周他过生日,我预约了一家日料店让他Happy下。但那家店有点难找,害我们开过头绕了一大圈,然后又说车库不能停车,只能停到蛮远的一个地方再步行15分钟到店。一路上暖手同学一直愤愤地说,回去就给差评骂死那家店。

但是当菜单上来之后,暖手同学已经没了脾气,当第一批刺身上桌的时候,他已经眉开眼笑了(这孩子还真好哄)。

原因是那家店的东西确实是好,日料刺身没什么烹饪的技巧,关键就是原材料要好。别说暖手同学,连我这种不太爱吃刺身的人都觉得不虚此行。于是,我们立刻预订了两周后的14人团队聚餐。

然后我们共同感慨说,虽然这家店比别家贵了大概50%,但是东西却好了不止一倍,论性价比还是很高,东西不怕贵,物超所值才是真正重要的。也就是说“价值”超过“价格”,就能让消费者满意而归。

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当然是“双十一”,但我从来不过“双十一”,除了“双十一”,京东、当当、唯品会、腾讯等打折我也不太参与。这大约跟我的消费观有关系。我们来谈三点。

第一点:对于消费品而言,“需要”比“价格”更重要。

对于投资来说,恐怕明确内在价值之后,价格是最关键的因素。

但是对于消费品而言,我觉得明确内在价值之后,“需要”比“价格”更重要。

举例来说,如果是一套房子,明确它是“投资标的”(请注意是投资而不是投机,区别我就懒得说了),你应该有耐心等上个几年,等到价格确实便宜的时候再下手。

但是如果明确这套房子是“消费品”,例如作为婚房用,那么我猜这个时候你考虑最多的应该是“是否需要”,而不是“价格是否便宜”。

因此,拼搏“双十一”的问题在于,它往往会以“价格低”使你忘记了“是否需要”这件事。豆瓣上爱书的人多,但是京东、当当打二折三折,你攒够了优惠券买回来的书当中,有多少是已经看完的?而多少又是从此束之高阁的呢?

第二点:对于消费品,也要搞明白“价值”和“价格”的差别。

我看不少人说“去年‘双十一’买的面膜还没用完”。就拿面膜举例吧。

对于一件商品而言,它对你而言是有“价值”的。一般来说,你会购买“价值”高于“价格”的商品。例如一包面膜,假设平时的价格是20元,但是对于你的价值是30元,那么你就会购买。

但是对于不需要的东西、用不到的东西,它的“价值”实际上为0。也就是说,你去年买了一包,但是到今年还没用的面膜,哪怕它“双十一”从20元打折到5元,因为它的“价值”为0,你仍然吃了5元的亏。

省多少只是“账面数字”,其实死活都是你吃了大亏。

第三点:追逐“双十一”是有成本的。

最后一点其实我觉得最为重要,也是我从来不过“双十一”最大的理由,因为购物这件事是有时间成本的,甚至会养成不太好的消费习惯。

在“双十一”之前,考虑我要买什么,看看哪家店打折最厉害,在“双十一”准备夜宵盯着电脑,手快有手慢无地拼抢,在我看来都是有成本的。时间是成本的一种,精力是成本的一种,还有最关键的是,思维方式也是成本的一种。

我宁愿去思考“如何能赚更多的钱”,也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“如何能买到更便宜的东西”上。

我宁愿去考虑“什么东西我不买也可以”,也不愿意去考虑“如果便宜的话,买回来或许会有用”。

每个人的消费观念不同,我不过“双十一”,并不意味着你也不要过,平日需要的东西,本来也想买,趁着打折的时候买绝对是无可厚非的。

但是你要明白,“双十一”不仅仅只有打折的收益,也有它潜在的风险,如果你清楚明白你自己在做什么,当然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打折季。

最后附上长投QQ群的名言:淘宝“双十一”热销说明一个道理,消费者对短时间内快速下降价格的商品没有抵抗力,以至于暂时忽略了商品的实用价值。这是为了享受打胎优惠专门去怀孕的节奏。哈哈!

本文选自豆瓣阅读最热门专栏《零基础学投资》的纸书《谁说咸鱼没有梦想》

文章出自:水湄物语 版权所有,除注明外皆为原创。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醉风云立场。

4 条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